::: home新聞動態國際類

聯合國汞水俁公約於2020年全面禁用水銀製品的製造與進出口,臺灣法令跟進2021年生效

2020.08.13 其他環保相關規範
    聯合國汞水俁(音同雨)公約(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)2017816日生效,針對生活中常見,卻對人體與環境有極大傷害的汞進行限制。基於「逐步限汞、最終禁汞」,要求締約國在2020年完全禁止汞製品的生產與進出口。
    此公約的誕生可追溯到1950年代發生於日本九州水俁市的大規模汞中毒事件,當地工廠將甲基汞廢水排放入海,導致大量魚蝦死亡、貓發瘋狂奔,而食用了受污染食品的上萬居民出現口齒不清、無法正常行走、全身性痙攣症狀甚至死亡。其後甲基汞中毒症狀定名為「水俁病」,聯合國也於2013年公布具約束力的全球性汞要求,並命名為「汞水俁公約」。
    汞水俁公約除了要求改進採礦產業、汞廢棄物的安全儲放、逸散空氣與水源的監測等部分,更致力減少一般人容易接觸到的含汞製品,如水銀溫度計、燈管、顏料、化妝品、殺蟲劑與電池等,甚至早期臺灣居家治療傷口常見的「紅藥水」,都將在2020年禁止生產與進出口。此外,也要求締約國必須使用最佳可用技術以減少汞污染的排放,例如燃煤電廠造成的空氣污染。
    目前手工與小規模冶金產業(artisanal and small-scale gold mining, ASGM)為最主要的汞使用與逸散產業,2015年統計顯示,其占了全球汞使用量的37%,以及38%的人為逸散量(聯合國環境署資料)。公約致力於推動提升全球黃金供應鏈的透明度,促進ASGM產業的制度化、減少汞使用量。藉由近期COVID-19經濟復甦期間,有機會做為其轉型與重建的契機。
    在其他產業中,汞主要應用在以下2個化學製程中,其一為使用氯鹼法(Chloralkali process),以及製造乙醛的製程。火力發電過程與某些日常用品製程也是汞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。
    依據聯合國環境署2019年的報告,人類長久以來的汞利用已造成環境汞含量急遽上升,大氣中汞濃度為自然狀態的450%,汞污染幾乎遍布任何地區,甚至在海洋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也能發現受汞污染的海洋生物。
    聯合國各締約國依據公約制定自身的國家實施計劃(Nation Implementation plans, NIP),例如日本的「第377378號政令、加拿大的SOR/2014-254 - Products Containing Mercury Regulations以及歐盟的Regulation (EU) 2017/852等。
    臺灣雖非聯合國締約國,仍因應國際趨勢,由環保署邀集農委會、經濟部與衛福部等單位擬定「執行聯合國水俣汞公約推動計畫」,並公告修正《毒性化學物質汞管理事項》,禁止水銀燈、溫度計、水銀電池、含汞開關等含汞產品的製造與出口,將於202111日起生效。
此外,以《廢清法》第21條為依據擬定《限制含汞產品輸入》草案同樣於202111日生效,禁止上述含汞產品之進口,違反相關規定者處以罰鍰。但若用於保護民眾、軍事、研究校準等用途,且無其他替代選項者不在此限
相關連結